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广东正扬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扬科技”)堪称“长跑选手”。自2017年首次启动上市计划以来,其IPO进程已耗时近八年,期间多次更换保荐机构、调整募资方案,却始终未能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光鲜的行业龙头光环下,这家看似稳健的企业实则暗流涌动。结合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与行业动态,其上市之路受阻的背后,至少存在五大不容忽视的风险。
正扬科技的财务表现犹如坐过山车。2021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3.27亿、19.29亿、22.99亿,净利润分别为2.86亿、1.86亿、1.96亿,营收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为负值。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净利润波动幅度远超营收:2022年净利润同比暴跌35.05%,2023年仅微增5.29%,这种“大起大落”的业绩表现与主板要求的“持续经营能力”明显相悖。
现金流方面,尽管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所改善,但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5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令人费解的是,2022年在净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却进行了4.05亿元的“清仓式分红”,占三年累计净利润的60.63%,这种“左手分红、右手募资”的操作,被市场质疑为“掏空式套现”。
正扬科技的核心业务——尿素传感器虽连续九年国内市占率超50%,却在全球化竞争中遭遇“专利绞杀”。2020年,美国企业SSI以侵犯两项汽车传感器专利为由提起诉讼,2024年10月法院裁定正扬科技需支付1.17亿元赔偿,目前案件仍在上诉中。更严重的是,公司新能源产品研发同样深陷争议:曾投入超9000万元的ADAS系统研发项目因战略调整终止,相关固定资产报废并折价处理;而其宣称“自主研发”的VCU控制器,实际依赖向广州领世采购技术授权,甚至以股权减资形式换取研发成果使用权。这种技术依赖于研发投入的低效,暴露出其核心竞争力的脆弱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正扬科技赖以生存的内燃机尾气后处理业务面临需求萎缩风险。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募资12亿元扩产新能源产品(如冷板、PHU加热器等),但2023年新能源收入仅占0.38%,毛利率持续为负,且未签订重大销售合同。更讽刺的是,其募投项目在上市前夕两度调整,新能源产能从最初的10万套/年骤增至800万套/年,这种“突击扩产”被质疑为迎合资本市场热点,而非基于真实市场需求。
正扬科技的供应链地位堪称“夹心饼干”:2023年经营性资产(应收类)达6亿元,远超经营性负债(应付类)的2.1亿元,显示其对上下游议价能力不足。客户结构上,公司高度依赖商用车领域,前五大客户包括戴姆勒、东风、一汽等,收入占比长期超40%。这种单一市场结构使其业绩与商用车行业周期深度绑定——2022年国内商用车销量下滑25%,直接导致公司营收同步萎缩17.1%。
深交所的两轮问询函直指公司“命门”:首轮要求说明业绩下滑与境外收入激增的合理性,二轮则聚焦募资用途调整与“清仓式分红”的合规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2024年6月将募资总额从15亿降至12亿,其中补充流动资金比例压降至12.5%,以规避“补流超20%”的监管红线,这种“精准调控”被市场解读为“闯关式调整”。更关键的是,其历史沿革中曾存在股权代持、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问题,尽管实控人承诺兜底专利诉讼赔偿,但监管层对其治理规范性的疑虑仍未消除。
正扬科技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东莞,是全球主要的汽车传感器及尿素箱总成供应商,核心产品尿素传感器国内市占率连续九年超50%,客户覆盖戴姆勒、卡特彼勒等全球100余家主机厂。2017年启动上市计划后,公司多次调整募投方向,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领域转型,但受行业周期、技术瓶颈等因素制约,转型成效未达预期。截至2025年5月,其IPO仍处于深交所第二轮问询阶段,上市进程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