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处张贴一则通知,称已更换了新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让我们携带身份证到物管处重新录入个人信息。这样的信息录入行为是否符合法规?人脸信息数据将储存在哪儿?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近日,位于长洲区三龙大道某小区的业主反映上述问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部分小区陆续采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这些系统一般由第三方管理。门禁系统所扫描的人脸信息绑定业主的家庭成员情况、姓名、具体住址等信息,这引发了部分业主对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担忧。
近日,记者在上述小区看到,门禁系统除了人脸识别外,还保留了刷卡进入的方式,并有保安人员值守。该小区物管方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小区自建成以来一直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并配备3份IC门卡供业主选择,这些在购房合同上都有注明。近期因更换了新的系统设备,对安保要求更为严格,因此需要业主更新个人信息。”
然而,对于门禁系统需要录入人脸信息这件事,业主们的反应各不相同。业主李女士表示:“我不太愿意录入人脸信息,主要是出于对个人信息数据录入后安全的担忧,万一我的人脸信息被泄露、盗用,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
位于长洲区迎宾路的一个小区,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已好几年。该小区某业主则表示:“感觉我们小区的人脸识别系统运行还算有序,业主只需录入个人信息,便可通过相应的App录入家庭成员信息,业主出入小区还是挺方便的。”
针对此事,市公安局长洲区分局在梧州零距离问政平台上给出了建议。业主在购买房产时已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物管为了整个小区的安保工作,可以凭购房合同录入业主身份。对于业主之外的亲属,应由买受人统一提供名单及身份信息,并在录入时由本人提供身份以便确认。同时,物管应做好对业主的解释工作。
公安部门表示,目前暂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明确门禁系统录入身份信息是否合法,但此行为应基于双方自愿原则。如果业主认为物管的管理行为不妥,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举报。同时,物管在录入业主个人信息后,应遵循法律规定和诚实信用原则,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妥善处理所收集的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
记者走访了位于长洲区新兴二路的一个小区,该小区于近期更换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但业主大多还是选择刷卡出入。“在更新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前,我们召开了业主委员会会议并征得了业主代表同意。对于系统信息的录入,我们小区采取自愿采集原则,业主可以选择在第三方公司来小区摆摊办理业务时集中接受信息采集,或者自行联系第三方公司提供信息。此外,我们还保留了刷卡进出小区的方式。”该小区物管工作人员说。
市政协委员陈炜建议:随着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为业主出入小区提供了便利,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业主的个人信息安全和自主选择权。建议物管方加强与业主的沟通,确保建设费用和信息安全手段的公开透明。同时,也要保留多种选择方式,给予业主选择权利。此外,社区居委会等相关部门单位应加强监管,第三方机构也应开展相关信息的宣传,加强业主对新技术的了解和信任。